您好,欢迎来到飞速网!

拥有海量精选范文,祝你一臂之力!
计划、总结、合同、论文、作文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更新时间:2025-08-17 07:30:01 发布时间:2025-08-17 07:30:01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摘要】剩余劳动力由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将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并能促进 经济 增长。 中国 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 发展 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其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 from the less profitable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profitable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can hoist the overall national economic gains.The economic growth arising from such transfer is a result of rearrangement of resources.By means of Statistics and Quantitativ models,this article views the transfer of China's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s and the gains stemming from this transfer since the outset of China's reform..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 社会 向城市型 工业 社会这一 历史 转型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与标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因为这一转移拉开了以劳动力资源流动为龙头的全国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序幕。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其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本文试图对这一 问题 做一探讨。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以乡镇 企业 为载体的就地转移,另一是进入城镇就业的异地转移。

二、 中国 农业劳动力转移效益

劳动力转移效益即为劳动力再配置所带来的 经济 效益,属于资源再配置效益或结构转换效益 问题 。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是以不同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为前提的,劳动力从低效益部门向高效益部门转移,势必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收益率,因此测量在具有不同边际生产率的部门之间劳动力转移对增长的作用,就要比较生产率总增长率与生产率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劳动力再配置或劳动转移效益。

一个比较简单的测算模型可以从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公式中得到。总产出为总劳动生产率与投入的总劳动力数量L之积:

(1)

(1)式可得到总产出的增长率为投入的全部劳动力的增长率与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和:

(2)

(3)

式中为不同部门在总产出(GDP)中的比重,代表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代表不同部门就业比重的变化率。

(3)式表明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劳动者人均产出的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即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数,记为;二是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可见,第二项代表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就业变化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 影响 ,我们视其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记为。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4)

(5)

在我们的具体测算中,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通过

(2)式由总产出(GDP)的增长率与总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之差决定的;同样,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益是通过

(3)式由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分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之差决定的。

1991~1999年的整个90年代,中国劳动力增长放慢,年均增长率为1.11%,但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相对较快,年均增长率达9.14%,劳动力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该时期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0.7%与88.3%。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比80年代高出34个百分点。但这一时期由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增长放慢,尽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7%,与80年代相差无几,但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却降到16.6%。

1986~1990年,由于中国经济既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又经历了国内首次市场“皮软”的影响,宏观环境较差,从而使经济效益出现较大程度的滑坡,GDP年均增长率为降至7.9%。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下降引起了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它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因此降到33.7%;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使其对GDP增长的贡献降到7.5%。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7.8%,进而又使得这一转移对全社会GDP增长的贡献受到影响,贡献率下降到6%。

1996~1999年,中国尽管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但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GDP年均增长率降为8.3%,劳动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降到0.9%与7.3%。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仍有87.6%,但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慢,甚至出现19

9

7、1998年的连续回流,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部分仅占9.1%。这一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也仅为7.9%,是继1985~1990年的第二个低贡献期。

三、结语

中国农业 现状及 劳动力转移

为您推荐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 在我国宪法,以及知识产权法,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出这样一个宗旨,即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

2025-08-17 07:20

第二章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

在上章,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本章,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叙述。20世纪80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来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正面威胁,来自日本咄咄逼人的追赶与超越,使这个战后曾无限风光的经济与政治巨人精疲力竭。 1987年...

2025-08-17 06:32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摘 要:根据协整检验 分析 ,我国出口对国民 经济 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进作用小得多;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国民经...

2025-08-17 05:46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思考(1)论文

全球化把世界变成平的,把地球变成一个“村庄”。区域化放大到极致就是全球化。金球化把局域的蝴蝶效应扩展到异国他乡,把异国风情带进小桥流水人家。 全球化把美国的金融危机带给世界各国,把世界经济拖人危机的泥潭……,各国为此纷纷出笼“经济刺激”...

2025-08-17 04:16

新政治经济学:范式革命与异端的综合

“ 经济 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现代 经济学”的 发展 遇到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①], 本文对此提供了一种激进的解决方案。论文首先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 科学 ”基础进行批判,然后通过对主流经济学危机的讨论;概述新 政治 ...

2025-08-17 04:08

浅析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出口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GDP的增长。下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论文主题为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输...

2025-08-17 03:52

加载中...